有这样一个国家,它为了支持中国,不惜在联合国大会上公然得罪美国,哪怕最后被制裁损失200多亿。
一旦中国有难,这个国家便会倾其所有,举全国之力相助。这个国家就是巴基斯坦-巴铁。那中巴的友谊是如何建立的?而美国又是怎么制裁巴基斯坦的呢?

1951年5月21日,中国人民的好朋友,巴基斯坦,和中国正式确定了外交关系,这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穆斯林国家。
其实早在一年前,在西方世界对新中国虎视眈眈的时候,巴基斯坦就已经承认了新中国的地位。
这一举动获得了我们的好感。不过由于当时世界还处于冷战时期,绝大多数国家都被意识形态这个粗暴的工具,划分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。
当时的巴基斯坦还是西方阵营的一员,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多。加上当时欧美把中国塑造成洪水猛兽,于是当时巴铁当时和咱们相处起来,不免小心翼翼。
直到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,第三世界国家才得以认识中国。

与会期间,周恩来总理为了让世界真正的认识中国,表明自己不是欧美国家所宣传洪水猛兽。当时他和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的穆阿里,找了合适的机会,进行了两次深度友好的会谈。
期间穆阿里被周总理的个人魅力折服,同时他也深度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。
会后他还公开表示,中国绝不是帝国主义国家,没有任何奴役他人的意图。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谊,就此开始了。
1956年10月,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,接受到了中国的邀请,决定踏上这片红色土地一探究竟,于是启动了前往中国的行程。两个月后,周恩来总理又出访巴基斯坦。
短短几个月内,两国总理成功互访,这极大地加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。
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十年间,中国成为了巴基斯坦最大的棉花出口国。

1953年,中巴两国还签订了《关于棉花和煤炭的贸易协定》,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,中国在南亚和中亚也有了战略破局点。
不过因为巴基斯坦当时和美国走得比较近,所以巴方和我国的关系进展一直比较缓慢。
这倒不是因为“巴基斯坦”崇洋媚外,而是二战后,美苏争霸,双方都在拉小弟入伙。巴基斯坦毕竟是一个穷国,没得选,所以就靠边占了西方。
直到60年代,中巴关系的进展才开始加速,而加速的原因,就因为印度。
巴基斯坦和印度结怨已久,自从1947年印巴分治后,印巴双方一直彼此敌视,甚至因为克什米尔争端爆发了战争。
尽管巴基斯坦和印度都亲欧美,但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,美国选择大规模援助印度,让它来给中国挑事。

克什米尔冲突
自印度建国到1959年,美国对印援助总额达到了17.05亿美元。而在1959年到1963年的四年间,美国又额外给印度援助了40亿美元。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这笔钱是天价。
印度就用这笔钱狠狠地武装了自己的部队,并且加强了本国的经济建设,而这让巴基斯坦深感不安。
在欧美的这些行为中,巴基斯坦深切地感受到了洋人的唯利是图,无情无义。这和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促和平的理念截然不同。
于是巴基斯坦决定和中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,而我们也需要在国际上有这样一个好友,于是双方一拍即合。
1961年,巴基斯坦率先释放善意,在关于是否恢复中国,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里,巴基斯坦果断投了赞成票。自此,中巴友谊摁下了加速键。
为了答谢巴方,对我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位做出的贡献,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首次使用否决权,阻止承认孟加拉,也就是巴基斯坦被分裂出去的领土,为独立国家。

这让巴基斯坦人民时至今日,仍感谢中国的帮助。
除此之外,中国对巴基斯坦也进行了大笔经济援助,从1956年到1979年间,中国掏给巴基斯坦的钱,累计为612亿美元,这笔款项占到了中国对外经济援助总额的13%。
此外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配套工厂,比如砖厂,铸铁厂,化肥厂等等。
在上个世纪,咱们自己的经济条件都不好,给巴基斯坦援助这么多钱,会不会亏了?答案是不亏,甚至得到的好处不是用钱可以估量的。
尽管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国的经济也相对困难,这笔钱的数量也不小,但它花得超值。
因为比起钱,我们真正收获了巴基斯坦的友谊。
所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,西方列强对我们进行海陆空封锁的时候,巴基斯坦给我们留出了一条空中航道,通过这个航道我们可以跟世界产生联系。

在20世纪70年代,当时中苏关系趋于恶化,我们想和美国有所沟通,美国也想和我们有所沟通。
但是在封锁的环境下完全无法实现,最后还是通过巴基斯坦传信,我们才能向世界发出信息。
也因此,美国总统基辛格最后才能访华,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就了桥梁。
并且对待一些威胁中国核心利益的恐怖活动、分裂势力,巴基斯坦也坚决地配合中国。
哪怕美国再怎么聒噪台湾问题,巴铁的态度就一个,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任何分裂势力都给我闪得远远的。

正是这些积极的态度,也让我方给予了巴基斯坦极高的评价,甚至国家领导都在公开场合表示:
“在新中国打破外部封锁,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,探索改革开放等关键时期,巴基斯坦总是挺身而出,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。”
除此之外,巴铁还帮我们改善了和穆斯林国家的关系。我们都知道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,而许多穆斯林国家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系。
所以我国和其他穆斯林国家之间的交流,困难重重,但又不能不交流,否则就自己把自己孤立了。
看到中国面对这一困局,巴铁挺身而出,因为它本身就是穆斯林国家,和其他穆斯林打交道方便。
就此,我国就有了一座可以和穆斯林国家沟通的“桥梁”。这极大地加强了我国和中东诸国的联系。

在1993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,美国想借此发难,对中国进行制裁。
当时的俄罗斯,以及一些平时和我们关系不错的第三世界国家,全部投了弃权票。
为了确保制裁中国的法案可以顺利通过,美国还找到了巴基斯坦,承诺每年白给它5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,只要在联合国投票时背刺中国一刀,投赞成票。
如果不想投赞成也可以,那就投弃权,美方表示理解。可巴基斯坦断然拒绝,并且在制裁中国的法案上坚定地投了反对票。
这让美国大为光火,觉得你小子这么不懂事,马上着手对巴基斯坦进行经济制裁,让它直接承担了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。
并且当时巴基斯坦还向美国订购了一批武器装备,总价值170多亿美元,定金都已经付了,但恼怒的美国人决定拒不发货。

这一前一后的损失加起来超过了200亿美元,但巴方都一声不吭,默默承受,因为它知道,自己不能坑中国。
这种情比海深的国家友谊,是单单靠钱能衡量的吗?或者说是靠钱能买到的吗?
而巴基斯坦能这样做,全因为他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真切地感受到了,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气度与真诚。
巴铁和中国的友谊,固然因为中巴人民有着爱好和平的共同愿望,但中国一直以来的无私帮助,也为这份友谊的牢靠,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。
1964年 7月,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第一笔无息贷款,总金额为6700万美元;在1968年,中国再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。
这笔钱极大地促进了巴方在工业化初期建设缺乏资金的窘境。不过由于没有太多工业建设的经验,而欧美诸国和印度对自己虎视眈眈,巴基斯坦的国内建设迟迟没有完成。

看到巴方陷入这种困境,我国又一次伸出了援手。1970年,中国再次向巴基斯坦提供2亿美元的无息贷款,建立了各种配套的工厂,比如化肥厂,机械厂,铸造厂等等。
除了经济建设,在外交上,中国也始终站在巴基斯坦的这一边。1971年,印巴关系空前紧张,巴基斯坦面临被印度入侵肢解的风险。
这时候我国政府挺身而出,在联合国等外交场合一直说,坚定地支持巴铁用合理的手段对待外来,并且中方一贯反对任何干涉他国的侵略势力。
其中的潜台词就已经说得很明显了,反正我挺巴基斯坦,印度你小子小心点。
印度见中国玩真的,也就怂了,没敢真的把巴基斯坦怎样。
并且为了减轻巴方的经济负担,1971年,我国政府决定将1970年以来,向巴基斯坦提供的114亿美元的贷款改为赠款。
并且延长其他剩余贷款的偿还期,此外还帮助巴方开发西北边境等落后地区。这些行为获得了巴基斯坦的绝对好感。

巴基斯坦北部
在改革开放后,中国对外的援助政策发生了变化,逐步从单方面只给钱,变成了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。
讲求四项基本原则,也就是平等互利,讲求实效,形式多样,共同发展。但即便如此,在巴铁兄弟陷于危难之时,我们也会尽其所能提供帮助。
比如2005年,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生强震,造成了严重的人员财产的损失,得知消息后,我国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到一线,帮助巴基斯坦救治震后伤员。
与此同时,我方还提供了2050万美元的物资,并宣布提供3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信贷,帮助巴基斯坦用于灾区重建。
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并未止步,我们还相继帮巴铁建成了塔克西拉重机厂、喀喇昆仑公路、恰希玛核电站等等重大工程,极大地提升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工业实力。

可能有的人会说,老是这么帮别人,花这么多钱,自己亏不亏啊?不会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把?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。
第一友谊不能用钱衡量,第二,巴基斯坦钱也不会白收,它也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。这个回报就是瓜德尔港。
瓜德尔港是巴基斯坦少有的深水港,非常适合远洋船舶和军舰停靠,并且它的战略位置很重要,可以直通波斯湾,可以说是中亚的大门,出海就到阿拉伯海。
在接受中国的屡次援助后,巴基斯坦决定将瓜德尔港全权交给中方运营,而且把港内的2000亩土地租赁给中方43年。

瓜德尔港交给我国使用,这就意味着,中国的石油进口,不必通过马六甲海峡,而是可以通过瓜德尔港到新疆。
这样一来不仅路程缩短,还可以摆脱美国人对石油航线得控制,改变我国能源战略格局。
瓜德尔港打通了中国西部的出口,亚欧大陆桥打通了我国西北到欧洲的出口,而南海建岛和航母舰队的落成,将向西打破美国第一岛链的封锁。
这样一来,美国对中国的封锁,将毫无价值。
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,巴基斯坦和我国的关系更加紧密,双方都能互惠共赢。衷心祝愿中巴友谊,万古长青。
对此,各位读者有何想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。
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整理者:万财小编,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ancaicc.com/11553.html